故宫600年不积水?记者实地探访故宫排水

2023-07-31 18:56:43来源: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

7月2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,故宫博物院部分区域出现短时间的积水,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600多岁的故宫排水系统真实状况到底如何?7月31日,冒着北京的大雨,记者实地探访了故宫排水。

上午9时,记者来到金水桥,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,与防卫、防火作用相比,金水桥最主要起到的是排水的作用。


(资料图片)

据悉,自古以来北京的城市和古建筑群都设计有防洪排涝系统,紫禁城也不例外。目前,故宫拥有相互独立的两套排水系统,其中,故宫市政污水系统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是为了保障故宫博物院对观众开放后如厕问题等,经专业规划设计、上级单位审核审批后建设;而雨水排水仍然沿用古雨水系统排放至金水河内。

相关负责人说,紫禁城的雨水排水是一个复杂体系。院落一般中间高边上低,北高南低,将院落的水通过钱眼儿导入暗沟内或是排到院落两侧的明沟之中,明沟遇到台基和建筑就从其下开石券洞,使水流过,明沟暗沟沟通各个宫殿院落,最终将水导入金水河中,汇入城市河道。排水沟渠纵横交错,如同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,干沟仿佛主动脉,高可过人,末端水沟高度犹如毛细血管,高度13-40厘米不等。

这些沟渠系统建于明代,工程之浩大超过地面上的金水河。明、清两代均有规定,每年按时淘修宫内沟渠,比如清代大多是在每年的3月开展此项工作。历代不断疏通保养,才能够保持600年的基本畅通。

上午十时许,大雨滂沱,故宫太和殿前的龙首开始吐水,“九龙吐水”景观再出现。

据了解,现在,故宫的雨水排水仍然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统,自然排放至金水河内。大家所说的“600年故宫不会积水”,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故宫即使有了积水,也能迅速排干。实现这样的效果,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宫良好的古雨水系统,另一方面,后期清理维护工作也是防汛里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
故宫博物院行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:在紫禁城设计建造时,就已经设计了复杂完善的排水系统,并且明、清两代均对按时淘修沟渠、修缮维护排水系统作出严格的规定。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在紫禁城排水系统设计建造,以及修缮维护时,考虑的主要是屋面夹垄灰、枯枝落叶等常规的淤泥等,对于这些污物,通过雨水冲刷、日常清掏等就能够基本保持排水网络的畅通。而近年来我们在日常维护时,在排水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的塑料袋、矿泉水瓶、纸张等杂物,甚至还发现过毛巾、有衣物等“大型”物品,这些现代工业的产物无法像泥灰一样被雨水冲刷,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沟的拐角处、支沟与暗沟的连接处等狭窄、不易发现和清掏的部位,一旦出现几个点位的堵塞,往往就可能导致部分排水设施工作不畅。

对于慈宁宫积水现象,故宫博物院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相关负责人介绍:7月22日的降水,是故宫博物院今年入夏以来遭遇的第一场强降水,24小时降水量达到93.5毫米,接近大暴雨级别,其中8时最大小时雨强达到50.4毫米,达到暴雨级别。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,第一时间对全院所有区域进行地毯式巡视、排查,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。

经过巡视,开放区域有一处严重积水,位于慈宁宫院落西侧,由于雨势较大,短时间内积水达到17厘米,我们通过人工排水等措施,雨后4小时将水完全排出;8处轻度积水,最大水深6厘米,在雨后半小时内完全排出。

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,故宫博物院成立后,始终把防汛工作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,专门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组进行水灾防范。在日常管理上,不仅建立了包含排水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管网信息系统,并且雨后及时进行院落巡查以记录排水堵点,而且每年的春、夏、秋三季都会进行系统的排水沟检查、淘通、清理工作,以保证故宫在大雨后的积水能够尽快通过排水系统排出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网评:呵护“文博热”背后的敬心与诚意
下一篇:最后一页